扫个二维码,银行卡里的钱竟然被人取走
手机号码只告诉了认识的人,却总接到各种骚扰电话
随意晒一晒照片,马上便有人猜出拍照地点
……
“我的信息安全吗?”
今日,我们将围绕个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智能工具,为您重点讲述电脑、手机、社交通讯应用等的安全使用和防护方法。
1
二维码
扫描后不要填写账户信息
二维码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,只要掏出手机扫一下别人,或者被别人扫一下,我们就可以做到吃饭不带钱,认识好友不带名片,偶尔还可以领取不要钱的小礼品。不过,风险也随之而来。
解读:不法分子通常虚拟伪装一个网站,并生成二维码,实际上这个网站带有木马病毒。受害人扫描该二维码后,不法分子通过云端软件获取受害人的身份证号、银行账号、手机号码等重要信息,便可轻松转走受害人账户里的钱,有的还将这些个人信息再次出售给其他渠道,从中二次获利。
防范:不要贪图便宜随便扫描未知二维码;扫描后要求填写个人账户信息,应当坚决拒绝;手机安装正规防病毒软件,定期扫描手机安全性。
2
路由器
增强密码 清理未知接入设备
如今,路由器几乎成为了家庭网络的标配。市民何先生家里的上网密码只有家人才知道,然而其网络却突然无法使用,密码显示不正确。经调查,何先生家的路由器遭到不法分子的攻击,其个人信息被盗取,路由器登陆密码遭到了修改。
解读:在使用路由器时,用户往往会忽视对路由器的安全防范,比如设定密码过于简单,长时间使用同一密码。而不法分子则会利用这些“漏洞”入侵家庭网络,一旦入侵还可能对家里的智能设施及摄像头进行恶意攻击。
防范:修改管理初始账户,增加密码强度;限定路由器管理IP,开启相关登录限制措施;随时关注并清理未知接入设备。
3
充电宝
谨慎使用公共场所的免费充电接口
没错,充电宝也是需要注意的。掌上移动电子设备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,充电宝作为这一类的衍生物,也占据了重要位置。可许多人并不清楚,充电宝也能泄密。
解读:市面上有一种被植入木马程序的“病毒充电宝”,手机一旦连上它充电,病毒就会通过USB接口读取手机数据,收集个人信息,给受害者带来损失。
防范:从正规渠道购买移动充电设备;尽量不借用他人充电宝;谨慎使用公共场所提供的免费充电接口。
4
旧手机
解除手机应用关联的服务
新款手机层出不穷,更换手机的频率也大大加快,不少人选择卖掉或者丢弃废旧手机,而这也变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个新源头。
解读:删除手机就相当于拆房子,被删除的数据就像是写上了“拆迁”两字的旧房子,只是做了一个标记,在房子真正被推倒之前,我们都能从旧房子里获取到一些信息。手机数据删除后只要储存路径没有被覆盖,都能通过软件恢复。
防范:出售旧手机前务必删除个人信息,拔出手机卡及储存卡;找专业人士帮助清除手机信息;解除手机应用软件所关联的服务。
5
手机定位
关闭定位系统功能 必要时再开启
智能手机定位功能可以记录用户所在位置、时间段、活动轨迹等信息。近年来,利用手机定位功能实施的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。
解读:手机在开启GPS定位功能后,使用者不做其他防护设置的情况下,会自动记录用户地理位置信息。不法分子通过攻击后台数据库,可在手机植入跟踪软件,或通过社交软件收集定位信息。
防范:关闭手机定位系统功能,必要时再开启;在社交软件中关闭“附近的人”或“所在位置”设置。
6
社交网络
不要暴露日常日程、行踪
社交网络工具的广泛应用,使人们个人情感、生活和学识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。然而,这些社交网络也潜伏着安全隐患。
解读:社交网络的“晒幸福”会让我们不经意间泄露了个人的信息,这些都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。信息发布时如果还带有炫富色彩,就更可能被不怀好意的人盯上。
防范:不要暴露日程、行踪、贵重物品等;不随意发布火车票、机票、车牌、孩子照片等信息;关闭位置设置功能;增加好友验证功能。
7
问卷调查
不随意填写个人重要信息
生活中,不少商家常常会推出一系列促销活动,比如办理会员卡或者填写问卷调查,需要填写个人姓名、电话等,有时甚至包括身份证号及家庭住址。
解读:商家收集到的信息极可能被某些投机人员利用,进行贩卖。轻则遭受骚扰,重则造成个人财产损失。
防范:填写个人信息之前,先明确信息的用途;不随意填写个人重要信息;如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,一定要做好“仅作……用途,他用无效”的批注。
8
移动支付
手机、银行卡、身份证最好分开放
移动支付盛行,在带来便利与快捷的同时,隐患也随之而来,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受到威胁。其中,手机短信验证替代银行密码,在方便市民操作的同时,也留下了安全隐患。
解读:当下移动支付不需要开通网银,只需提供银行卡卡号、户名、手机号码等信息绑定即可。以动态口令作为支付密码。不法分子从拿到受害人手机和钱包到绑定成功再到转账完毕,仅需短短几分钟。
防范:手机、身份证和银行卡,尽量不要放在一起;支付密码与银行卡密码不要相同;如果手机丢失,及时关闭无线支付业务并报案;手机内不要储存重要信息。
9
智能摄像头
避免安装在卧室等隐私区域
为了“看家”方便,智能摄像头开始走进人们家庭,便于随时查看家中老人小孩的情况,同时防止盗窃。然而,“家庭摄像头遭破解”的新闻却连连发生,“看家”成了“被看家”。
解读:智能摄像头通过手机连接,进行设置查看,但部分摄像头在连接时并无身份验证机制,出现漏洞,只要下载播放器就能“在线观看”他人隐私。
防范:正规途径购买设备、修改密码、发现漏洞应停止使用,避免安装在卧室等隐私区域;及时关注软件提醒,如绑定的手机收到验证码短信,应立刻修改密码。
10
钓鱼WIFI
最好关掉自动连接功能
公共场所免费WIFI越来越多,人们进入酒店、餐馆、商场等公共场所也习惯先打开WIFI功能,连接免费信号。但这其实深藏危险,你连接的网络或许就有钓鱼WIFI。
解读:钓鱼WIFI的成本很低,黑客一般只需几百元便可以设置一个钓鱼WIFI,并在公共场合部署,且名称也与正规免费WIFI近似。
防范:关闭自动连接功能,不要连接未知WIFI,定期修改密码,在使用未知WIFI时不要输入个人的账户密码。